復甦經濟和防疫的取捨難題:政府應否重思再爆群聚的可能性

2021-07-09 19:18

欲使用本網站內任何資訊,請務必附註來源出處,勿擅自複製或轉貼網站任何資訊,違者將依法追究

網站:https://tw.appledaily.com/forum/20210709/GDVMZ4SSSNDNLDIFOFR34AOMRA/

  我國自今年5月起爆發了新的一波國內群聚感染,從原先的華航諾富特案到蘆洲獅子會前會長案,再到宜蘭遊藝場案和萬華茶室案,隨後又再擴散到外縣市多處場所,隨著時間發展整體的狀況急轉直下,逐漸的每日新增本土確診數以百位數字在增加,過程中還因為PCR篩檢不及需要校正回歸,而過去的單日最高確診數為500多例,雖然發展到7月已經有逐漸趨緩的現象,但是顯然每日還是有雙位數的本土確診數,讓社會整體氛圍仍然緊繃。

 

  由於爆發新疫情的緣故,我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於5月19日宣布,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狀態(雙北於5月15日已先提升至三級警戒),與二級最大的差異是只要出門就必須全程配戴口罩,並且禁止室內5人以上和室外10人以上的聚會,同時關閉非必要的場所,從這天起全國的生活正式進入類封鎖的情形,最先是娛樂性和公共場域的關閉,隨著三級警戒時間的延長,許多餐飲業和銷售業出現倒閉潮,而民眾多半也都是足不出戶。

 

面對微解封無所適從

  對政府來說,一個國家的維持不會只有考量疫情而已,也會需要綜合考慮經濟與社會層面,這段三級警戒期間至少持續了兩個月以上,可想而知民眾悶在家裡的壓抑,以及許多公司或店面倒閉對經濟的衝擊,所以解封與否也成了大眾關注的議題,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於7月8日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26日,但是7月13日起卻實施微解封,開放部分公共場域及部分餐廳可以內用,消息一出隨即受到與論抨擊,比如電影院開放但是補習班維持關閉,以及健身房開放但是教練每7天要快篩一次,種種的標準和各式的規則讓民眾無所適從,其中也有部分縣市政府宣布仍然維持關閉不開放。

 

  前面我們談過了國家的運作需要綜合考量多個面向,但是這次COVID-19疫情的慘狀我們都是知道的,無論是國外的案例,或是趨緩前的群聚感染與死亡,都應該讓我們更警惕及審慎看待解封這件事,或許開放部分場所可以舒緩民眾心理的壓抑,或許開放餐廳內用可以復甦經濟,但是同一時間要思考的是如果再次爆發群聚感染(又分為有症狀與無症狀感染者),我們是否還有足夠的應變與醫療能力可以應付?又或是再次爆發群聚感染是否會釀成比之前更大的損害?這些都是政府應該慎重思考的問題,再者將三級警戒延長到7月26日顯然是有所顧慮,卻在7月13日起實施微解封,著實令人匪夷所思。

 

紓困方案惹民怨連連

  而行政院轄下各個部會也都陸續推出紓困補助方案(勞動部、衛福部及教育部等),並且部分是持續推出或做資格的放寬,但是可以看出無論是哪一種紓困方案都是有特定規則或條件,這當中總是會有一群民眾是無法領取到的,這些民眾無法領取的原因有許多種,有的是公司沒有照實投保就業保險,有的是佐證資料取得困難,還有的是被公司隱形剝削(雇主片面改變關係現狀),然而這些人也都是有繳納稅款的,卻因此成了紓困孤兒;說到根本還是政府在推出一項政策之前,應當盡量進行通盤評估與規劃,尤其是去年就已經爆發過,卻沒有預先計畫或是擬定可能的紓困措施與規則流程,於是此次推行的紓困方案自然會讓外界有大量的抨擊,超前部屬是行政院從去年初就喊的口號,但是現在都成了落後部署,如何安定民心和儘量紓困到所有受疫情影響者,才是現在的當務之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