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見還重要嗎?當競選淪為口舌之爭 選民別忘記投票的初衷

2022-01-07 11:35

欲使用本網站內任何資訊,請務必附註來源出處,勿擅自複製或轉貼網站任何資訊,違者將依法追究

網站:https://tw.appledaily.com/forum/20220107/RRQGRHZZYJHUZCXWVAS7CUTGQY/

  每到選舉期間,國內各大新聞媒體總是充斥各式的競選相關內容,從候選人到哪裡拜訪再到候選人說了哪些話,每一個部分都能做成報導,尤其政論性節目更是每分每秒緊扣在候選人身上,想要看到或聽到真正在討論政見的聲音寥寥無幾,從近期的台中第二選區立法委員補選就能看出,這段競選過程比較像是個人或政黨間的道德與事跡之爭,並沒有太多部分是真正聚焦在政見之上。

 

【選舉結束後對立仍可能存在】

  當前台灣的選舉已經逐漸走向以口舌來殲滅競爭對手,而不是用政見與未來構想來技壓對手,再不然就是不斷指責或批評對手的政黨,藉以達到製造對立或形成藍綠意識對抗的模式,但是無論這樣操作的目的為何,都無助於增進選區選民的福祉,反而可能讓這個對立在選舉結束後仍然存在,這也就是部分罷免案興起的緣由,當候選人是藉由政黨意識或衝突對立而當選時,上任後的表現都將面臨放大檢視;猶如當一個市長被罷免後,外界對於新任市長就會更寄予厚望,無論是在治安、經濟或環境上,選民將會有比對於前任被罷免市長更高的水準期望,但是市政再怎麼執行都還是同樣的體制,比較難讓人有更為驚豔的感受出現。

  雖然政治的紛爭已經是長久的型態,但是我們能看見長期紛爭之下並沒有卓越的表現,往往是掌握到權力的一方便沉溺在權力的漩渦之中,許多民生的問題已經不再是這些政黨心中所想,願意做出改革與改變的力道,相較於競選時的嘶吼顯得微弱不已,可以歸咎的原因便是選舉的競選模式,如果競選可以從當前以攻擊對手為主的模式,轉變成聚焦討論市政與選民福祉的模式,以長期發展來看候選人將能更著重於實現抱負,而比較不會因為當選主因是外在因素(政黨或手段等),使得自己因為過程輕鬆而忘記初衷,正所謂有認真努力過,才會知道結果得來不易。

 

【盼出發點符合在地選民福祉】

  今年底又將迎來縣市首長及議員選舉,所有的候選人都應該要重新定位在競選過程中的角色,如何讓自己在這個競爭中發展出個人特色,如何跳脫當前政黨意識形態對立的局面,選擇以選區服務為本位的概念來發展,尤其更要注意到人民對於當前政治紛擾的厭倦與疲憊,在確實能符合在地選民福祉的立基點上去發展,猶如當前兩黨的立法委員或是縣市議員,都存在有人即便有一天是以無黨籍的模式參選,也能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,這才是選舉與競選的重要意義,認真以社會發展為主軸來實踐!